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李永兴:25年匠心守候,让人间烟火更有温度

李永兴:25年匠心守候,让人间烟火更有温度

新闻来源: 漳州开发区      发布时间:2020-09-21

  带着落日的余晖,船舶缓缓进港靠岸,码头的工人们卸下整日的疲惫,径自走去了即将安放他们辛劳的码头食堂。点上一盘食堂经典——肉包子,夸一句“真香”,三五成群地聊着家常闲话、工作趣事儿。这些食堂里最平常不过的景象,饱含着码头公司综合保障部经理助理、曾经的食堂大厨李永兴的匠心和坚守, “为员工们做好每一顿饭,亮一盏温暖的灯”,成了李永兴25年来每日工作的必须和最朴素的信条。

  
南方师傅与北方包子的邂逅

  每天天还没亮,码头食堂的面点室里已是忙碌的景象。

  发面,一个既讲技术又讲力度的活儿,水要适量,缓缓浸润面粉,进而将面粉揉捏成团,再反复揉捏,才能“造就”包子软糯的口感。李永兴早早到岗,在案台间来回穿梭,只为了一个“够味儿”的北方包子。

  李永兴作为一个地道的福建人,却能熟练的掌握北方包子的工艺制,这其中藏着什么奥妙?

  1995年,李永兴怀揣着一腔热情从老家龙岩来到了漳州开发区,那时的开发区还在开发初期阶段,“山无一片林、地无一垅平”,荒凉沉寂并没有吓跑他,从炊事员到食堂班长,李永兴从未停止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在其位谋其职,他下定决心不仅要让员工们吃饱,还要让员工们吃好,要吃出温情、吃出干劲、吃出家的味道。

  “码头上有相当大一部分员工来自北方,所以我就想从北方菜入手。我尝试做过馒头、包子、烙饼,最后发现大家都喜欢北方包子。”李永兴说。好不好吃,食客说了算。“刚开始做包子的时候,很难把握口感和口味,每出锅一笼包子,我就找来北方同事品尝,问问他们面皮薄了还是厚了,肉馅咸了还是淡了,按照他们的意见继续加工。用了大半年的调试,我们才找准做包子的‘独家秘方’。”

  肉馅是包子的灵魂,也是最花力气的功夫。三个师傅每天手工剁馅二十多斤,馅里的配料颇有讲究,去掉葱叶和葱头,只选取中间的葱白和上鲜猪肉,加入专门配置的各种酱料拌匀,用力将其剁成细碎,融为一团。最后,下锅起蒸15分钟左右便成了。一日三餐,码头食堂的包子几乎供不应求,他和其他几位师傅要专门组成“包子特攻队”轮轴转才能保证供应量。“从发面到包子入锅之间的这6、7个小时都没有依赖过机器。需求量大的时候,我们实在忙不过来了,还采用部门轮流发放和每人限购包子这种方式呢”,说起包子的走红,李永兴颇感自豪。

  如今,码头食堂早已成了日均供应数百人次用餐需求的现代化企业食堂,而码头食堂的包子仍然采用最初的手工技艺,为员工们带去最贴心的味道,在李永兴心中,包子的精髓就是浓缩在面点中精巧的手工技艺和那份独特的情怀。20多年的匠心技艺,让大包子成为码头食堂响当当的名片,它不仅出现在寻常用餐的食堂,更出现在码头公司和开发区官方接待的诸多重要场合。在外人看来再平常不过的一个坚持和苦心钻研,造就了码头食堂的一个“IP”,更能够为开发区建设起到“添道菜”效果,这是李永兴和食堂师傅们未曾想过的。

  
码头食堂的“走出去”与“请进来”

  随着包子的名气越来越大,不少其他单位食堂的师傅慕名而来学习做包子的手艺,李永兴对于提出的人也都是倾心相授,码头食堂的包子逐渐一步一步的“走出去”。包子“一招香”,一刹间,码头食堂门庭若市。但李永兴并不满足于此,码头人员来自五湖四海,难免出现众口难调的状况,大家对不同种类面点的需求很大。“再去学!”李永兴对自己提出了新目标。

  “食堂饭菜可口是员工最关心的话题,作为一名食堂管理者如果听到‘老三编、菜看着没胃口等等’心里总是会有说不出的滋味,厨师们忙几个小时就是为了员工来食堂吃到可口的饭菜,能听到他们说今天的饭菜很好,露出满意的表情就是对我们努力的最大的肯定”。很长一段时间,李永兴每天都会早早赶去海澄,向当地的面点师学习,还专门请他们到码头给食堂的师傅们‘上小课’。他还经常去新华书店,找关于烹饪的书籍,订阅《中国烹饪》、《东方美食》并且自学考试《饭店管理专业》。有一阵子,市面上土家酱香饼十分流行,李永兴还自掏腰包跑到厦门的培训机构去学习酱香饼的制作工艺。他不仅专注于中式面点的研究,还“请”进不少西式、港式面点:慕斯蛋糕,蛋挞,手撕面包,榴莲酥……李永兴提议食堂应加快菜品创新的步伐,每月至少更新1种面点,2种主食,8道新菜。去漳州西饼房学做月饼,请师傅来食堂学包肉粽……一时间,码头食堂师傅们外出学习技艺蔚然成风。

  码头安质部的贾经理是山东人,他说:“码头食堂的面点做的实在是太正宗了,师傅们也很乐意询问员工们的意见,我还向他们提供过山东馒头的做法,做出来的成品也很有家乡的味道呢!”逐渐,码头食堂每日菜品不重样,美食越来越丰富,员工们也拥有了更多的“心头好”。

  李永兴和他的团队带着这种一招不让的创新态度和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使得码头食堂“走出去”的事业蒸蒸日上,“请进来”的举措方兴未艾,让员工们时常都有新体验,饮食上吃的舒心,工作才能做的尽心。

  
匠心促创新,食堂旧貌换新颜


  手艺上要创新,食堂的管理上也要自我革新。码头食堂主管付铁宽说:“我和李永兴一起工作20多年了,这20多年来我们因为讨论食堂的管理工作意见不统一拌过嘴、红过脸,但我知道他是为了食堂的整体(发展)好,最后我们都会商量出一个最合适的办法。正是因为他对于工作这种较真的劲,才让码头食堂有这么稳定的团队,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

  以前的食堂一般采用柴油灶,长期使用导致食堂卫生无法保障,又高耗能。恰逢码头在进行技改,李永兴大胆提议、推动码头食堂锅炉设备油改电,当全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食堂后厨规模较大用电做饭是否行得通,李永兴当时心里也很忐忑,每次线路改装和设备安置,他都亲自跟进。为了保险起见,他还提议食堂保留了两台煤油灶,以备不时之需。最终,油改电成功落地,食堂后厨全部换上了电灶,码头公司食堂也成为了开发区众多单位食堂中第一个采用该技术的单位。

  此外,李永兴还严格按照厨房“4D”(4D厨房标准:整理到位,责任到位,培训到位,执行到位)以及“5S”(5S指: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的标准进行食堂管理。一物一件,整齐归纳,井然有序,窗明几净。行在其中,食在其间,舒心之感油然而生,不由自主地为食堂工作团队的认真和用心点赞。

  “匠人之大者,莫过于以心守护;匠心之大者,莫过于敬畏之业”,李永兴身上有着一线工作者们最朴实的态度和最踏实的干劲,他的敬业心和责任感影响着一批又一批年轻的同事们……在他的积极带领下码头公司食堂现如今建立起一支素质好、技能强、善创新的稳定团队,先后获得漳州市“工人先锋号”和福建省“工人先锋号”称号,他们是后勤保障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创建优质企业行动的最暖心的避风港和坚强的后盾。

  深夜凌晨,远处,码头的灯塔明灭可见,而码头食堂依旧灯火摇曳,到处充满着食物的香气——热腾腾的包子,米香四溢的白粥,这是属于码头的“人间烟火”,抚平着码头工人们的“凡人心”。 “一个食堂要好,必须要有人以食堂为家”,再晚也要让换班的人喝上热呼呼的粥,李永兴似乎已经对这种早出晚归的生活习以为常,他已经把食堂当作自己的“第二个家”,并留住了更多的“家人”在此停靠。

  矗立在厦门湾南岸的码头依旧敞开臂弯,迎接海内外来客,漳州开发区建设者们仍然在各自的岗位上耕耘奋斗,如今,李永兴已走出食堂,成为漳州招商局码头后勤团队的管理员,光阴荏苒,他依旧怀揣激情,和无数漳州港人用双手勤开拓,用创新兴产业,用智慧谋发展,继续为把脚下这片热土建设成为集聚五湖四海人气的人间烟火地而努力。(姜清雁)

3.jpg


招商局集团网站群

股东单位网站群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