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信物百年》纪录片央视首播 缪建民讲述5分钱纸币上“海辽”轮的故事

《信物百年》纪录片央视首播 缪建民讲述5分钱纸币上“海辽”轮的故事

新闻来源: 招商局集团      发布时间:2021-05-12

  5月11日,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展现中国经济脉络与红色传承,国务院国资委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推出百集微纪录片《信物百年》,并于当日22时在央视二套首播。第一集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缪建民讲述招商局红色信物——5分钱纸币上“海辽”轮的故事。

  


  当天《信物百年》开播暨上线仪式在北京举行。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郝鹏,中宣部副部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兼总编辑慎海雄,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胡建华等领导和嘉宾出席启动仪式。

  《信物百年》由以央企为代表的百家国有企业的党委书记、董事长,把以央企为代表的国有企业发展史作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的缩影,介绍各自企业的“传家宝”,讲述其背后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一件件生动具象的历史信物承载着一个时代的记忆,铭刻了砥砺奋进的足迹,生动描绘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图谱,成为百年奋斗史的生动注脚。

  


  跟随缪建民的讲述,让我们一同了解5分钱纸币上的“海辽”轮故事——

  
起义!奔赴一场前途未卜的冒险

  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政府招商局的高级船员休息室里,贴出了一张由京沪杭警备司令汤恩伯颁发的布告,宣布从即日起,征用招商局的船舶抢运物资、调动军队,并规定,船员不得擅自离船,违者以军法论处。

  当时的招商局一共拥有商船466艘,是全国最大的航运公司。国民党的这一举动,无疑是想借助招商局的力量,将内战进行到底。见此情景,“海辽”轮的船长方枕流坐不住了。他毅然作出一个重大的决定——起义!

  “海辽”轮起义,是一场前途未卜的抉择和冒险。从这一刻开始,招商局这个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先驱,与新中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转舵113度!五星红旗在海面冉冉升起

  1949年9月19日,在距离北京2000多公里外的香港维多利亚海湾,夜幕渐渐低垂,船锚缓缓升起,“海辽”轮在没有通知港务局的情况下,悄悄驶出香港鲤鱼门。方枕流庄严宣告:“这是海辽轮解放的时刻,大家要永远记住这个时刻!”

  当“海辽”轮驶经鲤鱼门航道出口时,信号台突然闪烁起盘查的灯语。按照惯例,“海辽”轮需要答复自己的船名和去向。此时如果稍有差错,“海辽”轮将被立即扣留!方枕流丝毫没有慌乱。他走上船台,一边故意用手电筒代替信号灯,发出含混的灯语与对方周旋;一边命令轮船开足马力向前进发。在信号台人员感觉一头雾水的时候,“海辽”轮早已驶过鲤鱼门,进入了茫茫的海洋。

  “转舵!113度!”方枕流发出了更改航线的命令。这一举动为的是避开国民党重兵把守的台湾海峡,改由菲律宾的巴林塘海峡调头北上,绕道太平洋迂回航行,然后航经朝鲜西海岸海域,直插大连港。

  甲板上,方枕流和水手们连夜将轮船的外观重新涂刷,伪装成外形相似的英国货轮,以骗过其他船只的盘查;船舱里,报务员则连续几日发出海辽轮行驶途中遭遇故障的电报,借此打消岸上的疑虑,争取宝贵的航行时间。直到国民党当局发觉不对劲,派出飞机船只追赶时,已然来不及了。

  船员们冒着生命危险,冲破海上的重重封锁,历经9天9夜,终于在9月28日到达解放区的大连港。

  1949年10月1日下午2时57分,也就是在开国大典前3分钟,一面五星红旗在“海辽”轮的桅杆上升起,它也由此成为了新中国第一艘升起五星红旗的海轮。

  得知“海辽”轮起义的消息,毛泽东主席亲自打电报给方枕流和全体船员,祝贺他们——“为着人民国家的利益,团结一致,战胜困难”。

  受到“海辽”轮的鼓舞,1950年1月15日清晨,香港招商局及“海康”“海汉”等13艘轮船的甲板上,举行了庄严的升旗仪式。13面五星红旗迎风招展,13支汽笛齐声轰鸣,宛如一场热带风暴,震动了香港,也震惊了世界。

  
信物百年 薪火相传

  百年信物,薪火相传!缪建民指出,招商局的海辽轮和这13艘海轮以及539名员工,成为新中国航运事业的骨干力量。今天,招商局船队已遍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总运力合计已达4553万载重吨,排名世界第二。追根溯源,最初的起点,就在这次海辽轮毅然决然的远航。

  


  缪建民表示,有了目标,再远的航程都在脚下;有了信仰,再艰难的道路都会去闯。“敢为人先”的招商局,它的航程远远不止于海洋。从在洋务运动中的诞生,到起义投向祖国的怀抱,到改革开放之初的蛇口,到今天的一带一路,招商人正如当年让五星红旗第一次在海轮上升起一样,还在不断地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第一次”!(集团办/文)

招商局集团网站群

股东单位网站群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