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经济版图中,港口撑起了全球贸易的大部分份额。据了解,在全球35个国际化城市中,有31个是因港口而发展起来的,全球前10名的城市几乎都是港口城市。
在经济活跃的厦门湾,港口繁忙运行、日夜不休。位于厦门湾南岸的漳州港招商局码头,有一个团队24小时值守,穿梭在码头各大型设备间,全天候守护着码头装备的正常运行,确保码头的高效运转,他们就是漳州招商局码头公司的吊机维修队。
有设备的地方,就有技师的身影。
在漳州招商局码头,5台桥吊,9台龙门吊,19台门机依次分列,承担着码头繁忙的装卸搬运任务。“这33台大型码头设备的保养、维修及抢修工作,就是由我们吊机维修队承担的。”维修队队长周友强指着远处的桥吊说。
这一天是6号桥吊的巡检日,维修队员们背着工具包,快速穿梭在离地面70米的吊机巡检通道上,步履平稳,娴熟地检查设备运行情况,排查隐患。重体力、高空作业、危险系数大,是这项工作的鲜明标签,每次遇到夜晚抢修,在几十米高的桥吊、门机爬上爬下,队员常常感到会双脚发软,所以队员都是男性。
当好这些“巨无霸”设备的全天候保姆,不是件容易的事。维修队共26人,分为维修保养组和值班抢修组,维修保养组还分为2个班组,值班抢修组又分昼夜班,24小时值守。“8”是维修队成员都时刻铭记的一个数字,周友强介绍说:“一旦设备出现故障,维修队员都必须8分钟抵达现场,第一时间开展抢修,我们基本都会在15分钟内处理好故障。”
码头设备高、大、重又复杂,高空作业又高风险,要时刻注意防风、防跌落、防雷电。一个桥吊有2000多个部件、4000多个电器元件,30000个电线接头,这就要求维修人员要有极高超的技能和团队协作的能力。维修队队长、班组长、技术骨干们习惯电话24小时开机,随叫随到,做好随时技术支援的准备。队员们明白每一分钟都是效益,“一个小时内没解决故障,船方会投诉,若装卸时间延迟,还会影响客户的船期,更会影响码头的声誉。”队员们说。
厦门湾金牌技师队
95%的自修率,这是一个足以让同行们钦佩的数字。
目前,维修队能独立完成码头大型设备95%故障的维修,偶尔遇到大规模的维修,维修队人员不足时,才会请外单位参与。仅维修经费,每年就为公司节约近百万元。强悍的自修能力,使招商局码头公司在厦门湾各码头中独领风骚。
“码头现有的大型设备门类众多、规格型号多样,有许多来自不同厂家、多种批次、配套不同的电气控制系统。比如桥吊的核心电控系统就来自德国西门子、日本安川等国外垄断公司。”码头工程部负责人介绍说。
码头设备的维修范围繁杂、量多,从小到一颗螺栓、大到设备钢结构、PLC、变频器、液压系统、电控系统等,再到起重机的钢丝绳更换、大型减速箱维修、大车台维修、钢结构焊接等大型维修项目。维修队吃透了国内外设备技术参数,掌握了保养维修技能,能自主制定工艺方案、风险评估,开展维修。维修队还建立了“以养代修”机制,坚持早发现早维修,避免损坏范围扩大而增加维修成本,如及时保养电机,增加关键设备保养次数等。
维修队有个好传统,会针对设备的一些缺陷,开展研究优化,提高设备的安全性、可操作性和使用寿命。近几年,团队对西门子6RA28型直流调速装置的潜心研究,使码头设备率提高了近6个百分点;对散粮进仓工艺改进,年节省成本超百万元;以电能取代燃油驱动,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00多吨;创新自动润滑油杯,大大降低人员的强度,延长丝绳寿命20%等。
近年来,码头的散货和集装箱运量持续上升,2017年吞吐量完成1835万吨,比增11.61%,其中散杂货完成1042万吨,比增5.28%;集装箱完成40.15万标箱;比增19%。作为“金牌技师”团队,他们要紧盯机械设备状况,制定机械设备维修保养制度;根据生产状况,制定计划和维修工艺,合理组织设备的维修保养、现场抢修和临时修理,确保维修质量和安全运作,确保机械设备的安全可靠运行,支撑码头24小时不停作业。
齐心的码头“兄弟连”
维修队的队员们都习惯地称他们的团队为“兄弟连”。
春夏秋冬,四季更迭,厦门湾潮落潮涨,大型船舶川流不息。这支60后、70后、80后、90后组成的“兄弟连”,每天上吊桥、进控制室、穿堆场,每一次的保养维修都要制定预案,规避高空风险,制定详细工艺,做好风险评估。每一次的成功处置故障背后,都是团队兢兢业业,恪尽职守、默契合作的结果。
“高空中作业,经常看不到同伴的位置,相互间凭借对讲机沟通、下指令,你要绝对相信同伴,也要为同伴负责,完成好每一个动作,才能保证维修质量,保证人员设备安全。”主维修工蔡伯艺说。
面朝大海,赋予了队员们海洋般的情怀和胸襟。在维修队,队员不分资历年龄,不讲论资排辈,大家平等相待,快乐共事。“一起在吊桥的最高处吹风,一起看过厦门湾最美的日出,一起欣赏过厦门璀璨的夜景……”共事的美好时光常常被队员们津津乐道。朝夕相处,大家结下了兄弟般的情谊,更形成了相互帮助、积极向上的团队氛围。
维修队形成了浓厚的自学、钻研氛围。仅高中学历的黄景图,通过自学从水电工成长为机修工,再到高级技师、注册安全工程师,是漳州开发区乃至全省范围内一名响当当的“金牌蓝领”,成为处置各种器械疑难杂症的“机械医师”,还获评福建省劳模,并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福建省黄景图劳模工作室”。在这里,很多队员通过努力自学和再培训,成为机、电互通,一专多能,一人多岗,具有两种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和特种作业操作证的复合型技能人才。
当然,维修队也面临着行业的共性问题——队伍青黄不接。“年轻队员断层还是比较厉害,”队长周友强说,“除了收入外,这个活比较累,而且高空风险大,工作重复性频繁,涉及的知识面广,年轻人成长需要的时间也比较久,很多年轻人干不久就走了。”如今,这支队伍正加快开展以老带新、师带徒的传帮带活动,希望能帮助新人快速成长,老队员们也希望招商局有温度的企业关怀和人性化的工作环境,能让更多的年轻人快速成长,留下来。
新时代需要新技能。远在上海的洋山港四期,行业最前沿的无人运营无人作业自动化码头已投入运营,“兄弟连”自信可以胜任未来的工作。蔡伯艺说:“干这行久了,习惯了这个工作,也喜欢上这行了,我会一直干到退休。”黄景图最初选择这份职业是为了“养家糊口”,“现在岗位就是我的舞台,在这里能够真正发挥自己的才能,就值得坚守!” (吴清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