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烟台考察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烟台基地时指出,“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所属国有企业,一定要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研发和掌握更多的国之重器。”招商局集团旗下招商工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定不移走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之路,努力锻造更多高端海洋装备。
海上风电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正成为中国推进能源低碳转型进程中的重要抓手。由浅海迈向深远海,正在成为全球海上风电布局的方向。据统计,深远海风能资源可开发量约为近海的3到4倍。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风电机组的大型化潮流愈来愈明显。目前,国内投产的单机容量最大的海上风电机组已达16兆瓦,其风机轮毂中心高达152米,相当于52层大楼的高度,单个叶片就长达123米。更大容量的20兆瓦风电机组已经下线,其单个叶片长度为143米,可谓是名副其实的“海上巨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何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将数十层楼之高的庞然大物安装到位,并实现毫米级的精度,是对我国海上风电装备研发制造能力的极致考验。
2021年起,招商工业积极探索深远海风电资源以及海上风电工程建设领域,在针对市场需求及各类风电船型进行了大量调研之后,开展1600吨自升自航式风电安装一体化平台船型自主设计工作。
公司充分应用“揭榜挂帅”机制,由相关负责人领衔,协调招商局海洋装备研究院、海门基地、华商能源等多家成员单位资源,组建起30多人的专家级团队和六大工作小组,历时13个月,成功研发出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设计图纸,并通过世界权威船级社的审核认证。2022年5月,在招商租赁“产融结合、以融促产”新模式的支持下,项目首制船“招商乘风”顺利开建。
“基础的、核心的东西是讨不来买不来的,要靠我们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来实现。”工程人员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坚定信心、迎难而上。经过不懈努力,成功实现177.8毫米厚齿条钢板批量化国产应用,完成桩腿、绕桩吊机、升降系统、电控系统等核心装备/系统的自主研发和实船示范应用。项目设备国产化率达97.83%,解决了核心设备长期依赖进口的产业短板。
2023年6月,招商工业自主研发、自主设计、自行建造的首制1600吨风电安装平台“招商乘风”在江苏南通海门基地成功交付。该平台可实现海上风机从码头基地到施工现场的一体化运输,能够完成海上20兆瓦及以下海上风电机组的安装作业,具备在船舶甲板上拼装风机设备的能力。
2023年8月,另一艘1600吨风电安装平台“中天31”交付运营,其357天的建造期创下了国内同类船的最短建造周期纪录。“它拥有国内最大的11000吨总可变载荷和8000吨甲板可变载荷承受能力,是为广东、福建等深远海海域恶劣施工工况量身定制的。”项目研发负责人自豪地介绍。
2024年5月,招商工业向中铁大桥局交付了迭代升级版的2000吨自升式海上风电安装平台“大桥海风”。“大桥海风”不仅“身高腿长”,而且“力大无穷”。它拥有4根131米“大长腿”,相当于45层楼高,船长138米、宽53米,有着接近18个标准篮球场的面积,能屹立于16级大风中。主吊机吊重2000吨,可将1000辆小轿车提升至55层楼高;副钩吊重800吨,为国内最大,吊高达甲板以上180米。“大桥海风”具备2套25兆瓦级风机运输、安装一体化施工能力,最快48小时内便可完成一台风机安装,可容纳120人在海上生活45天。
面对海上风电深远化、机组大型化的发展趋势,该系列项目采用“运输+储存+起重”一体化模式,可大幅提升风机部件吊装效率,同时有效降低工程建设成本,能够完成20兆瓦级海上风电安装作业,突破了多项行业纪录,为实现我国海上风电特大兆瓦施工技术突破和集中连片规模化开发深远海风电项目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下一步,我们要从成果走向标准,复制推广项目成功经验;从国内走向国际,争取更多的谱系化订单;从风电走向船舶,实现更多的自主配套产品应用。”招商工业相关负责人表示。
如今,招商工业秉持“接单建造一代”与“超车预研一代”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围绕海上风电装备需求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风电安装平台、风电运维船、铺缆船等一系列船型研发成果赢得市场认可,已累计获得7型14艘订单,合同总金额超百亿元。
招商工业以支撑海洋经济开发为己任,聚焦高端、绿色、科技型海洋装备,正坚定不移向我国海洋装备高端制造的自主创新之路迈进,着力打造走向深蓝的工业力量。(招商工业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