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招商局集团荣获第十届"中华慈善奖"

招商局集团荣获第十届"中华慈善奖"

新闻来源:      发布时间:2018-09-14

新闻来源: 招商局慈善基金会

 

  9月13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主办的第十届“中华慈善奖”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招商局集团荣获“中华慈善奖”。该奖项是中国公益慈善领域的最高政府奖,于2005年设立,旨在表彰我国公益慈善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企业和优秀慈善项目,目前已经成为我国慈善领域最权威、最有影响力、参与程度最高的奖项。表彰大会上,集团交通物流事业部/集团北京总部部长宋德星代表招商局集团领奖。

 

  此次评选是根据《“中华慈善奖”评选表彰办法》和《第十届“中华慈善奖”评选表彰工作方案》,经有关方面推荐、评委会审议和网络投票、征求相关部门意见、民政部部长办公会审议、社会公示等程序,最终表彰慈善楷模28名、慈善项目(慈善信托)49个、捐赠企业37个、捐赠个人16名。根据表彰名单,第十届“中华慈善奖”获奖企业共37家,其中中央企业共8家。

 

  百余年来,招商局始终秉持“以商业成功推动时代进步”的企业使命,在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不忘提升综合价值创造能力,回馈社区,支持社会和谐稳定发展。通过探索和实践专业社会公益,搭建员工参与的平台,加强企业公益文化建设,大力促进社区综合发展。仅2015年至2016年,招商局在中国内地就资助公益慈善项目72个,支出公益资金人民币近9000万元。

 

  招商局于2009年捐资成立的招商局慈善基金会基于理性公益、专业公益和战略公益的理念,在推进公益慈善事业的过程中以《招商局集团“十三五”社会责任规划》为指导,持续梳理思路,不断提升公益资助的运作模式,切实关注实际效果。截至2017年末,总公益支出近3.05亿元。

 

  在推进公益慈善工作的过程中,招商局重点关注“三个结合”:

 

一、注重与中央企业的责任担当相结合

 

  作为一家百年老店,招商局集团延续百年公益传统及一脉相承的创新基因,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招商局整体战略坚持将贫困县的实际需求及特色资源与企业产业优势作有效结合,把扶贫工作对准建档立卡贫困村和贫困户,实现帮扶项目精准安排,帮扶资金精准落实,帮扶措施精准实施,全面助力四个定点扶贫县消除贫困,帮扶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因地制宜 开拓思路促脱贫

 

  (一)家门口的卫生室,帮助医疗资源向偏远山区延伸,改善基层医疗服务

 

  威宁地处高寒山区,地广人多,医疗资源处于匮乏的状态,尤其偏远山区农村。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扶贫工程的决策部署,招商局以幸福乡村卫生室项目作为健康扶贫的重点项目,通过在极贫乡镇和极贫村援建一批标准化村卫生室,保障偏远山区贫困群体享有平等的医疗权利,进而降低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等情况的发生率。

 

  2016年冬天,黑土河镇坪山村和大街乡营中村2间试点村卫生室正式启动。项目形成了建设图纸、配套设施和品牌标识的标准化清单:每间村卫生室面积153.5平方米,具备治疗、预防和宣教等功能科室,共计投入38.5万元,其中招商局承担主体建设资金28.5万元,县卫计局承担附属工程及医疗设备的配套资金10万元。在2间村卫生室成功试点的基础上,2017年招商局·幸福乡村卫生室项目在全县范围推广,按照“贫困村优先、人口集中、村医服务能力强”的选址原则,招商局投入建设资金共计1400万元,撬动政府配套资金480万元,新增建设48间村卫生室,覆盖全县30个乡镇(街道)的48个行政村,受益人数16.05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8504人(含健康扶贫人口数2845人)。

 

  招商局·幸福乡村卫生室项目的实施,真正解决偏远山区人民看病远、看病难的问题,获评为全县“2017年十件民生实事”之一,并在党的十九大召开期间被媒体作为“展示试验区成果,喜迎党的十九大召开”的专题进行报道。家住黑土河镇坪山村的文荣品,患慢性支气管炎近20年,气候一转凉必须要输液,以前到镇卫生院或者隔壁村卫生室看病,要走一个多小时的路。自从新的卫生室建成投入使用后,走路只需要十几分钟,输完液轻轻松松回家。文荣品说“招商局帮我们建了条件这么好的卫生室,不但我一个人便利了,整个村还有周围村的老年人都来这里看病。”

 

  (二)援建蕲春港长江码头,圆千年古城现代航运梦,助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

 

  2013年招商局开始定点帮扶湖北省蕲春县,本着审慎研判的态度,招商局开始了一系列的前期调研工作,其中重大发现之一就是位于长江北岸的蕲春县拥有32公里的优质长江岸线。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这明确了招商局在蕲春开展下一步帮扶工作的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招商局在建设蛇口工业区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前港-中区-后城”的发展模式,以“港口先行、产业园区跟进、配套城市新区开发”,重点实现港、产、城联动,将政府、企业和各类资源协同起来,推动产业的流动和升级,助力地方经济的科学发展,实现可持续目标。这一模式对于拥有32公里长江优质岸线的蕲春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和移植空间,其突破口在于“港口先行”。针对蕲春长期以来没有等级标准的长江专业码头现状,招商局主动与国家交通运输部和湖北省沟通,利用综合交通板块的业务优势,投入5000余万元,建设拥有2个5000吨级泊位的件杂货现代化长江码头。一方面通过招商港口提供码头建设的专业人才和技术支持,另一方面引进招商物流扎根蕲春并负责码头建成后十年的经营,争取为蕲春培育一个成熟的码头和一支专业化经营队伍。

 

  2017年5月19日,码头正式开港并投入试运营,创造了“一年完成前期工作,一年完成主体建设,当年基本投入运营”的超常速度,获得了湖北省交通运输厅“品质工程和平安工程”称号。蕲春港长江码头的正式投用,圆了蕲春人民“建设大码头,融入大武汉,将大别山区的丰富物产通江达海”的梦想;同时标志着“前港-中区-后城”模式落地蕲春走出了关键一步,对构建现代化水陆联运体系,提升航运、物流、仓储水平并带动其它相关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推动蕲春县域经济由“蕲河时代”向“长江时代”转型,更好地融入长江经济带,加快脱贫步伐,产生巨大的后续带动作用。

 

  (三)以家庭为单位发展庭院经济,实现贫困户综合发展

 

  “家家都有安居房,门前有果树,院里有菜园,房后是棚圈,养鸡养鸭又养羊”,这是新疆喀什地区叶城、莎车两县村民的心愿。自从实施安居富民工程改造,村民们住上了环境优美的新房子,但是因为贫困程度深,村民难以筹措资金发展种养殖产业。

 

  农村庭院是农民除耕地之外从事生产经营的主要场地之一,庭院经济发展项目可以提高农户庭院和房前屋后土地的利用率,具有生产周期短、投入少、收益大、经营风险小等特点。

 

  2017年招商局结合当地村民这一实际需求,投入2500万元,按照精准脱贫“十个一”目标规划实施庭院经济发展项目(户均一套安居房、一个庭院、一座牲畜棚圈、一片菜园/大拱棚、一片果园、一群牲畜、一群家禽、一架葡萄、一人就业、培养一名大学生)。项目覆盖了叶城县铁提乡等4个乡16个贫困村和莎车县伊什库力乡7个乡18个贫困村,共计2400户贫困户。

 

  引导和鼓励发展庭院经济,一座牲畜棚圈第一年养殖5只羊可增收2000元,一片菜园可增收300元,一架葡萄增收500元,一群家禽增收200元以上。总体上可帮助每户贫困户年均增收3000元,从而改善生活状况。43岁的买买提是叶城县铁提乡1村村民,他总对外面来的人说,“我们的驻村工作组来了变化大着呢,他们帮我们修好了水、修通了路,还有学校的房子,还帮我们搞起了‘庭院经济’,养羊、养鸡、种葡萄、种大葱,日子好了嘛,我们很感谢他们嘛!”

 

  (四)激发人的能力,开办帮扶干部培训班,提升贫困地区干部管理水平

 

  招商局充分发挥百年文化积淀以及创办蛇口工业区、漳州开发区等方面的经验和优势,利用场地、区域开发运营管理及人才培养的资源,开办帮扶干部培训班,帮助定点扶贫县干部更新观念、开阔视野和拓展思路,从而提升管理水平。

 

  2011年帮扶干部培训班率先面向威宁县干部开班,2013年开始新增向蕲春县干部开班;2017年继续在威宁、蕲春两县开班的基础上,首次面向叶城、莎车两县开班。截至2017年共办班18期,投入资金700万元,培训干部学员人数共708人。

 

  开班期间干部学员能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和困惑提出问题、积极思考和深入交流,普遍反映通过培训,获取了大量丰富而有益的知识和信息,尤其是招商局的创业守业经验具有特别的前瞻性和借鉴意义,能够很好指导各项工作的开展。

 

  (五)以社区为载体,引进社会组织扎根当地,推动社区建设

 

  通过招商局慈善基金会这一专业平台的运作,招商局的扶贫工作朝着“议题化”的方向发展。根据中央扶贫开发工作的指导思想,结合对社会问题的研究分析,招商局工作重点逐渐聚焦到贫困乡村社区综合发展领域。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逐渐明确了“教育公平、医疗保障、生计发展和产业发展”等扶贫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整合政府、企业和社会等不同扶贫主体的资源,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强大合力,瞄准问题靶心精准发力,走出更多具有创造性的扶贫新路子。

  

二、注重与各下属企业的业务特长结合

 

  招商局集团积极引导下属企业本着“战略公益,互惠互利”的原则积极参与公益,充分发挥企业特长和优势,内容涉及教育、环境、医疗救助等多个领域。

  

赈灾救灾——招商局“灾急送”

 

  当有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时,招商局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挺身而出,积极参与赈灾。2005-2016年期间,招商局集团及其下属公司通过捐资、捐物、捐专业服务等形式共捐赠价值近1亿元人民币援助国内受灾地区开展救灾工作。2014年鲁甸地震期间,由招商局慈善基金会联合招商物流成立“灾急送”应急物流平台,为壹基金、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乐施会等20余家公益机构提供无偿物流服务超过4000吨,成为当年鲁甸地震救灾行动最大的免费物流平台,在“中央企业志愿服务工作推进会议”上被选为央企“优秀志愿服务项目”项目,招商局也被社会公众赞誉为“企业栋梁、央企良心”。

 

  灾急送”平台共计无偿运送约10500吨救灾物资,为前线救灾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灾急送”平台的打造与运行,充分结合了集团交通板块业务的专业特长,进一步明确了招商局在应对自然灾害时探索运营模式、整合优势资源、创新自有品牌的思路,获得了社会各界的不绝赞誉。

  

三、注重与企业公益文化结合 鼓励员工服务社会

 

  招商局集团管理班子关注公益事业,并将企业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上升至集团战略高度,通过加强对企业文化的宣贯和开展公益主题的企业活动,加深企业员工对社会公益的认识和理解,倡导员工关心身边社区,积极服务社会,实现自我价值。 招商局集团在每年的“公司日”号召海内外全体员工参与“滴水成涓,十元捐助”活动,至今共接收员工捐赠人民币近300万元,用于定向资助威宁县优秀教师和贫困学生。

 

  2016年6月起,集团正式启动招商局志愿者支持计划,为员工参与志愿活动提供资金支持,并对表现突出的志愿者个人及团队进行表彰,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进一步弘扬企业志愿服务精神,让公益深入人心,让爱心更有力量。

 

  此次获奖,是国家和社会对招商局集团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持续参与社会公益慈善事业所做工作的充分肯定。未来,招商局将积极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发挥自身专长和优势,进一步立足贫困社区,“团结人,激发人,为了人”,带着对贫困群众的强烈责任感和深厚感情,帮助他们早日脱贫,过上富足、幸福、有尊严的生活。(招商局慈善基金会 供稿)

 

 

 

招商局集团网站群

股东单位网站群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