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我国的经济实力、社会面貌、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巨变。这是亿万劳动者在党的领导下,不忘初心、奋力拼搏的结果。为向他们致敬,国资报告将从即日起分批推出中央企业不同战线、不同岗位党员干部职工的“初心故事”。
6年生产队长、2年村长、10年村支书、15年供电所所长、1年的市场营销、4年驻村干部……
为梦想跋涉的38年里,时间在变、岗位在变,唯一不变的是一名共产党员为人民追求美好生活而执着奋斗的初心。
他是南方电网贵州遵义绥阳供电局苏远清。他说,“我来自于人民,更要扎根于乡土。”
正是这种理想信念的坚持,虽然白了头发、沧桑了面孔,55岁的他仍初心不改。
奔走 只为那片土地拔掉穷根
1978年的冬天,因为穷,14岁的苏远清不得不告别学校,选择辍学。
然而,穷则思变。立志改变穷,在年少的苏远清心里扎下了深深的根,成了这位少年一生为之不懈追求的梦想。
当时他发现村里的主要经济来源是靠养猪养牛,但当时村里没有一个兽医,导致猪和牛的存活率很低。于是,外出学习兽医,解决村里面临的窘迫成为苏远清迈出的第一步。
苦读医书后,苏远清开先例地使用西医疗法,“给牲畜打针”,治愈比例大幅提升。
自此,名医的“神技”开始在村里口口相传。
“爱学习、悟性高,也很大胆。”在村民余红易看来,苏远清的“走红”并不意外。
“学成归来”后的苏远清,得空时,总是独自搬个矮板凳坐在门口,膝盖上枕着一本书仔细翻阅。
知识改变命运,用在苏远清身上一点不为过。为村民摆脱贫困的决心,以及脑子里的“一点墨水”,使得16岁的他通过村民的一致推举当上了竹林村星源组的生产队长。
大集体的生产方式让竹林村的生活一直在不饥不饱的状态挣扎。苏远清开始搞起小分工、大合作,三家人分为一小组,成绩好的小组年底会有奖励。
群众的生产热情被调动起来了,种植量上去了,有些小组的日子自然好起来了。
再后来,苏远清开始带领大家率先搞起了包产到户,玉米从原来的亩产350斤增收到850斤,水稻从亩产500斤增收到1200斤,粮食产量翻番。
那一年,苏远清的包产到户成了各个村学习的样本。
良好的口碑,让22岁的苏远清成了村里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村主任,两年后又担任村支书。
村里的困难一桩接一桩,严重缺水是其中不得不解决的一桩。
由于资金紧张,苏远清就和青杠塘镇水利站打起了“持久战”。
直到最后一次,被苏远清“纠缠”了很多次的站长王书章还没等他走近,就迎上去说,“你真的不用再往我这跑了,那个饮水工程的款这个周就可以拨下来了。”
“我是真服了他,把这个事当成了自家的事来做。”
很多事情,要不然不做,要做就一定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是苏远清留给很多人的印象。
正是有了这种耐劲,人蓄饮水工程、烤烟种植等一件件脱贫致富的重任在苏远清的带领下漂亮地完成了,并得到了绥阳县政府的肯定。
“他对党忠诚。”这是当年介绍苏远清入党,现今71岁的老支书余星扬聊起苏远清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正因对党的忠诚,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最初的梦想。
执着 只为青杠山上灯火通明
1998年,实干的苏远清再次被赋予重任。
当年,青杠塘镇党委安排他到青杠塘电管站(供电所前身)担任站长,去实现青杠塘镇和太白镇的村村通电。
带着遗憾,苏远清离开了竹林村。他的遗憾来自于历经八个月,村里已修通了十个村民组的通组公路,还有两个组没能纳入这次的修路计划。
虽有遗憾,但苏远清意识到,到电管站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刚到电管站,苏远清就抽空到附近的郑场镇学习电力技术和经验,还经常抱着十多公分厚的专业书“一点点啃”。
2000年,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大面积铺开。
23000户老百姓分散在两个镇,山一家水一家,地理环境恶劣,海拔高、气温低,下雨天又容易遇洪,施工条件极其艰苦。
苏远清选聘了10多名既懂电又肯干的工人,历时9个月完成了两个乡镇的村村通电。
艰苦的条件可以克服,对于苏远清来说,最大的困难却是装表入户遭到了很多村民的抗拒。
“任凭怎么讲国家政策,讲实际作用,效果都不好。”苏远清思来想去后,没有使蛮力,而是用耐心和谋略。他决定先打通熟人关系,从亲朋好友处入手。
“我就成了他的首选对象。”虽然他的岳父很支持,然而,苦口婆心地谈了大半天,不但没有起作用,岳父反倒被惹急了,“你再说,不光我自己不装表,还让村里都不装。”
无奈之下,苏远清只好搬出老婆来。“我说岳父,你要是不装表,我工作就做不下去,只能卷铺盖走人回家种地去,你女儿跟着我也受苦。”岳父沉默良久,才勉强答应。
后来,同事们都举一反三,借鉴起苏远清的经验来,户表安装工作才得以顺利完成。
电通到了每家每户,部分村民不缴电费,电费收不齐,这一矛盾又摆在了苏远清面前。
他始终认为,不管是村里的工作,还是供电所的工作,都是一脉相通的,群众工作做好了,很多难题都会迎刃而解。
于是,苏远清带着同事们每天行走近20公里山路,一次次上门走访,一遍遍和村民真诚交谈,协调所在村委会组织召开一场又一场群众会,最终得到了村民们的理解。
当年20出头的绥阳供电局城区供电所所长余应忠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
每天天蒙蒙亮,苏远清就敲响员工宿舍的门,永远都是那句话,“起床了,进村巡线去。”
“要是你不起来,他就在外面喊个不停。你哪怕睡也睡不痛快。”余应忠说道,大冷天6点多,大热天5点多就起床,“那段时间,可把我们整惨了,大家都有怨气。”
可气归气,大家是打心底里佩服苏远清的。
无论是村干部,还是供电所所长,两个都是小官儿,但接触过他的人都说,他当小官,“当的有智慧”——从不板脸,从不摆官架子,却把一切都处理得妥妥帖帖的。
这种佩服,也使得苏远清在青杠塘供电所的15年里,实现了服务“零投诉”。
零投诉,不仅是对苏远清为民服务的初心的肯定,更是他扎根群众、心中时刻想着群众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