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在国人心里,“老黄牛”是勤恳恳恳的实干家,是担当作为的开拓者。在共产党人眼中,“老黄牛精神”是一种力量,体现在在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具体行动之中。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响应省市纪委关于创新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教育的号召,营造对标对表榜样典型、主题教育走深走实的氛围,激励党员干部担当作为,近日,开发区纪委、监察局联合党委宣传部、社会发展局,深入社区挖掘典型人物事迹,讲述漳州港“孝廉”故事,传承“老黄牛精神”。
在漳州开发区店地社区有这样一位老人,他21岁入伍,扎根军旅22年,先后14次立功受奖,被战友们亲切地唤作“革命的老黄牛”;主动请缨转业到地方食品厂,积极推行国企改革,勇做市场经济“弄潮儿”;古稀之年重回故土,不忘初心使命,扛起社区老人协会“大家长”责任,造福邻里乡亲,深受群众尊敬和喜爱。
他,是黄泉远,一个61年矜而不争只为公的老党员,一个默默奋蹄开锦绣的“老黄牛”。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7年,黄泉远出生在店地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在那个国困民穷的年代,大多数人自打出生起,似乎就注定了将经历贫苦,为“活着”而挣扎终身,黄泉远也不例外。
“小时候家里穷,没受过教育,很大了都不会识字,幸好迎来了解放。”革命的年代在十几岁的黄泉远眼里,一切都是崭新和充满希望的。“翻身做主人了嘛,干革命就怕‘认真’二字。”黄泉远凭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干劲和肯动脑筋的巧劲,学到了不少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知识,很快在生产队中脱颖而出,仅18岁就当上了队长。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新中国便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受到组织肯定的黄泉远,逐渐萌生了入党的想法。1958年,黄泉远在入党志愿书上郑重地写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愿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服务到底”,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次年,他响应国家号召参军入伍,开启了长达22年的军旅生涯。
哪里需要我,就到哪里去
入伍后,黄泉远一面苦练杀敌本领,一面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从一名普通战士逐渐成长为基层指挥员。提起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黄泉远总有说不完的话。“当兵一要不怕苦,二要不怕死”。他的右手腕有一处疤痕,这是他当班长时带领新兵进行手榴弹投掷训练时留下的。当时,一名战士因过度紧张,手榴弹脱手滑落到脚下。“手榴弹的延时引信大概只有3秒钟时间,杀伤半径将近10米,一旦爆炸大家都要遭殃。”黄泉远根本来不及多想,大喊一声“卧倒”,抓起正冒着烟的手榴弹就扔了出去。结果刚丢出去没多远手榴弹就在空中爆炸了,新兵们安然无恙,黄泉远右手却被爆炸破片击中,“当时手都差点炸断了,治了很久才好,但疤是消不掉了,就当作是‘军功章’吧”。
黄泉远的“军功章”远不止这一处。有次部队打演习,火焰喷射器把群众的工棚点着了,他身先士卒多次冲进火海,不顾烧伤坚持抢救群众财产,直至被浓烟熏倒在地。“幸好命大,被战友背了出来”。担任炮连连长后,一次迫击炮发射训练中遇到臭弹,马虎的新兵还重复装填了2枚。他临危不惧,以身犯险,主动上前,小心翼翼把3枚臭弹一一倒出……“入伍14年时,拿了11次嘉奖”,军功章和嘉奖的背后,是时刻不忘“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是始终如一“革命重担挑肩上”的使命。
只要组织需要,哪里都是黄泉远扎根的沃土。入伍后,原先只会写简单几个字的黄泉远坚持每天自学1小时,刻苦研读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著作,还言传身教,带领战士共同学习。在工作中,他从不考虑名誉地位,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哪里有需要、哪里有困难,我就到哪里去,所以同志们都叫我‘老黄牛’”。他曾作为代表前往北京参与新型武器的研发定型试验,积极提供部队训练经验。在部队需要技术骨干发展生产时,他不忘农民本色,主动要求担任农场技术员,将800多亩荒滩改造成高产农田,吸引了十里八乡的公社、生产队前来“取经”;主管后勤生产时,他积极拓展业务,刻苦钻研生产工艺,学习酿酒、制作米粉和酱油,指导随军家属掌握生产技能,提高生产效率。
“时刻以革命利益为第一生命”。数十年如一日的艰苦奋斗,黄泉远始终以“革命老黄牛”的冲劲和干劲,站在党和国家最需要的地方贡献着自己的光和热。
退伍不褪色 勇做“弄潮儿”
1981年冬天,根据组织安排,即将脱下戎装的黄泉远面临着新的人生选择,“想要为党和人民做点实事。”虽然有不少理想的岗位摆在面前,但他始终不愿放弃积攒多年的生产和管理经验,毅然决然要到最靠近群众的生产一线去,“到食品企业,为老百姓端稳饭碗出把力”。
从1982年转业到1997年退休,黄泉远历任龙海市浮宫食品厂、白水食品厂、市工业供销公司厂长、党委书记等职务。他像一颗螺丝钉,拧在哪里,就在哪里起作用,不仅带着工人改进工艺,精简生产流程,提高工作效率,还以敢为人先的胆识大力推动国企改革。
上世纪80年代末,白水食品厂因生产效率低、经营不善导致亏损严重,甚至连工人的工资都发不出来,濒临破产。刚接手白水食品厂的黄泉远深刻认识到,改革才是唯一的出路。当时国内已掀起企业改革浪潮,但本地企业都不敢“跟风”。“不改肯定倒闭,改了也许还有希望。”他横下一条心,决定要做龙海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食品厂实行承包责任制,把不同生产车间分包给个人,自负盈亏,但有一事他绝不让步——“工人的工资一分钱也不能少”。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厂子也是一样。这一改,承包人对工厂管理的参与度高了,工人们的干劲也足了。不到一年的时间,白水食品厂涅槃重生,扭亏为盈,赢得时人交口称赞。
退伍不褪色,转业不转志,黄泉远以军人敢于担当的犟劲融入地方企业,抓生产促发展,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续写着“老兵”的新荣光。
倦鸟暮归林 回乡献余热
退休后的黄泉远在给大儿子打理了几年店铺后,终究难舍故乡的山林和祖厝,在外漂泊四十多年的他,终于踏上了魂牵梦绕的故土。本该坐享天伦之乐的黄泉远在几个“老哥们”的撺掇下,被推选为新一届的老人协会会长。上任后,黄泉远一刻都没闲过,哪家老人有困难需要帮助,他必定登门问候,尽力帮忙解决;在他协助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也逐渐落地,社区老人们真正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十几年前的店地交通不便,文体娱乐活动匮乏,许多老人终日大门不出二门不迈,邻里间甚少交流,社区凝聚力也不足。黄泉远经过调查了解,积极向社区党组织和开发区有关部门反映情况,争取来专项经费建起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添置健身器材和书籍,让老人们有了休闲娱乐的“家”。他还带头组建花鼓队、腰鼓队、舞蹈队等文化队伍,定期组织文体活动,活跃了社区文化氛围,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近年来,店地社区多次组团亮相省、市、区文化比赛和文艺汇演,取得不俗的成绩。社区文化气息浓了,邻里情深了,凝聚力也更强了。
“他大公无私,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和黄泉远相识60年的老朋友黄泉水至今还记得,有一次两人到外地出差,忙完公事后黄泉远顺道去朋友家取包裹,到协会报销差旅费时黄泉远坚持自己要自费出差。“黄泉远对我说‘去朋友家拿东西这是私事,不能用公家的钱。’”在任6年,黄泉远不仅谢绝了社区每月100块的补贴,还经常自掏腰包补贴协会日常开支。“凡是对老人有益的事,黄泉远都会去做,他经常告诉老人们要树立好榜样,教育好子女,养成好家风。”在社区干部黄绘能看来,黄泉远为干部们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如今黄泉远已是耄耋之年,年初生了一场重病,行动也有诸多不便。漳州开发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得知有关情况后,专门安排店地社区助老员黄桂珠,每周定期前去老人家中探望,帮助老人打扫卫生,整理杂物,给老人量血压、按摩四肢,“以前黄老为社区做了很多事情,大家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现在换我们来帮助他了”。
勤勉即是福 家风润无声
在黄泉远祖厝的正大门上,写着一幅“勤劳福即到,有志事竟成”的对联。“这祖厝是我高祖父在南洋讨生活积攒下来的宝贵财富,我舍不得离开这里,将来也要把它留给子孙后代”。祖辈们披荆斩棘、艰苦创业的精神,历经岁月积淀,在经年累月中融入了黄泉远和子孙们的骨血中,演变成这个家的根和魂。黄泉远生于斯,长于斯,始终传承着父辈的拼搏精神,从革命“老黄牛”到社区“大家长”,从挽起裤脚干农活到撸起袖子抓工作,视责任如泰山,化初心为使命,将军人本色化为优良家风,薪火相传。
以令率人,不若身先。“不磨蹭、不推诿、用行动做好表率。”这是大儿子黄艺明从父亲身上学到的优秀品质。食品厂里的工人因为工作任务分配不均而起争执时,黄泉远总是不过多评价,带头干活。与其纠结,不如行动,他经常对黄艺明说,要端正工作作风,扑下身子实干,不管在什么岗位,行动要永远走在路上。虽然年轻时和子女相处的时光非常有限,但黄泉远的一举一动依然是子女眼中的榜样,在潜移默化中为子女树立了前进的方向。“父亲一直是我的榜样,他入伍8个月就当了班长,可惜我用了10个月才当上。”受父亲的影响,小儿子黄艺森投笔从戎,在部队里从不喊一声苦、一声累,凡事都带头干、迎难上。
对于妻子,黄泉远一直心存愧疚。“他把一切都献给了工作,留给我的那叫一个苦哇!”回忆起黄泉远在部队服役的时期,老伴蔡金兰则不住地念叨,那时候家里大事小事、里里外外全靠她一人承担,不仅要照顾老人和小孩,还要下地干活。1972年,黄泉远正执行游泳战备训练的任务,家乡医院突然来电报说孩子病情紧急,需要他赶回去。黄泉远心里又急又纠结,一方面心疼孩子受苦,另一方面想到连里干部少,战备任务重,不能离开岗位。于是选择忍痛坚守岗位,最后带领全连战士圆满地完成任务。那段50多年前的往事成了“守好国家才能护住小家”的最好注脚。
回到家乡后,黄泉远拒绝了子女让他们老两口搬去同住的建议,坚持自食其力、简单生活。每到周末,儿女们纷纷拖家带口回到店地陪伴父母。四世同堂齐欢乐,成了老两口最幸福的时光,黄泉远家庭也多次被评为漳州开发区“十佳和谐家庭”。
一方古厝,一杯香茗,黄泉远依然坚持每天读书看报一小时的习惯,学学党的理论,看看国家大事。每逢社区党支部开会,黄泉远都会托人去了解最新传达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们党一直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与时俱进。虽然我有点老了、干不动了,但我还是要坚持学习,不让自己在思想上落伍。”
时光里,故事会渐渐缥缈,人也会渐渐老去,唯有精神会传承下去。“与其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对于黄泉远来说,无论何时何地,听党指挥,去人民需要的地方,这就是一个革命“老黄牛”的初心和使命。(方洁莹 李超)
黄泉远和厦大嘉庚学生共读党的理论知识
1973年,黄泉远所在部队给予他嘉奖令